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

NFT:靈光消逝又回返的年代

10 幾年前區塊鏈、加密貨幣現身時還覺得是遙遠的傳說,到兩個月前 NFT 相關新聞開始攻占全球媒體,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圖檔可以抬到超高賣價,大眾對於「僅此一件」、「擁有」、「資產」的結構與態度,似乎又產生了典範轉移代溝式的變化。


「買這個是可以幹嘛?這貨幣是誰認證?」我的親媽、同齡友人都有這類疑問,自己在了解的過程也有點像是...夢到自已和外甥子同班,試著融入另一代人類如何擁有友情,聽懂「去中心化」的語言。和本世代人一樣,他們喜歡用投票決定重要的事,班上人人都是小霸王,但背後又似乎有個誰在製造王的弔詭。


這語言的不直覺,體現在裝個狐狸錢包、儲值就弄半天,才能好好體會加密貨幣世界的邏輯和超大起伏。


理解什麼是 NFT 非同質化代幣,可以先從「同質化代幣」著手。像比特幣、以太幣這類貨幣,每一個相同面額,可以相互取代,像皮包裡的新台幣 10 元們一樣,即為「同質化代幣」。


而世界上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 NFT 非同質化代幣,它像是特別發行的紀念幣,每一個有獨一無二的序號,無法相互取代,把「獨一性」的光暈直接掛在代幣上,賦予多數人共同承認的價值。


若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趨勢真的能繼續影響接下來的20年,對於貨幣交易方式、藝術市場、品牌行銷應用,可能都會產生質化改變。


NFT 這一波聲量是從數位藝術品開始,因 NFT 的「不可竄改性」、「價值賦予」特性和數位創作的需求一拍即合。


NFT 藝術市場平台 art blocks,讓新媒體藝術有一個火熱的新舞台


藝術真品獨有的光暈,接連在機械複製、網路、社群時代不斷被民主化大量複製,廣為大眾擁有。潮流當下,物理性「僅此一件」的在場真品價值,在大眾主流的鑑賞模式選擇裡漸漸不那麼獨厚。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935《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提出攝影技術的出現首先衝擊藝術原作特定時空情境的在場形式,也是構成古典藝術作品獨一無二的「本真性」(authentic)與「靈光」(aura)現象的根源所在。當年班雅明對於藝術走向大眾的解放趨勢,持相當樂觀態度。


NFT 的出現像是再一波解放,卻又螺旋式向上返回數位藝術品的靈光。


過去我們大量製造、存放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作品,算是直接被 FB/IG 等平台收割,在中心化平台主導演算法的前提下,越是後期的內容創作者僅能考繼續端出更刺激的內容,或是加碼廣告費才有將流量變現的可能。


如今作品可以經過上鍊、綁智能合約成為獨一無二、得以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場所購入的資產。對於過去需靠線上/線下藝廊獲得曝光與交易機會的藝術家,算是一個正面的工具。


這一波解放,是重返數位真品獨一無二的「靈光價值」,只是現在這價值成份不僅僅是藝術性,更強調擁有它之後得到的「社群性」和「賦能性」,簡單來說就是對買家更實際的附加價值。


而這「靈光回返」的特性,正好也是擁有獨特性、死忠粉絲的品牌可以加強接軌Z世代(第一批數位原生族群)的機會,也直接降低了企業 IPO 的門檻。持有品牌 NFT 經由設計過的社群與賦能互動(EX 持有者皆可參與決定下一季商品主題)達到讓客人、員工、股東成為一體,持有者和發行者共同為該品牌價值抬高做努力,畢竟現在大家在同一條船上。


NFT 觸發的各種運用,也成為企業「虛實整合」的新工具。收藏卡、會員卡、入場卷、商業授權卡、證書...等等和 NFT 的結合,都讓「設計擁有」成為黏住人群的應用,也成為企業躍躍欲試的新玩具。


adidas和 Bored Ape Yacht Club、Punks Comics 和 Gmoney 合作發行,購買 NFT 可以獲得特殊實物商品,例如adidas品牌Bored Ape所穿的連帽衫和運動服,類似預購資格。



上架大漲134倍、每次交易轉手可到店換雞吃。台灣人到底有多愛吃鹹酥雞。


看似全是利多,但更多時候民主不等於真理。在錢包存了實驗金額的以太幣後,我其實也好奇觀望缺乏監管的「去中心交易」,人人實習當央行能走多遠,畢竟這樣左手交右手的抬價行為應也不受規範,最終的民主可能也不缺幾成假象。


另外,那些制定遊戲規則的中心能多透明化、全球參與下五花八門的目的與手段,在其中任何一項動能消失後,是否會造成無預警的失控、泡沫化。


品牌面的應用,也是必需衡量目標、對象、設計什麼樣的賦能、發行量與方式。更重要的還是要自問:這目標不透過 NFT,就無法達成嗎?


大年初一,台北陰雨綿綿,走春行為改為在家走來走去,順便紀錄這個月研究外甥子世代的暫時結論。



延伸閱讀:


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硬頸北埔

原本想逃離跨年人潮、煙火,選了北埔山城安靜踏入 2022。不料,我們小看了《茶金》的戲劇熱潮,北埔在疫情後旅遊人潮比疫情前更好,比平日多了六成。想看的古蹟們,包括「姜阿新洋樓」完全進不去

 

北埔是全台最早,也是唯一連續兩次抗日的基地。


即使是百年後的今日還是一個連續假期,也能察覺這裡並非典型的渡假放鬆之地。空氣裡瀰漫一股結實的硬頸之氣,連公雞啼叫都是半夜12點就開始(活了40年首見),那聲嘶力竭像是教練拿著皮鞭,要選手給我爭氣點。

 

氣候全年宜人,北埔嶄露明亮、舒爽的山城識別CI,老街上的店家七早八早就磨拳霍霍開門做生意。




走在街上,至少有一半的當地人以客家話溝通,其中也有年輕人很自然地使用母語。

 

晚上六點之後通常是完售的收店狀態,和夜間驟降的溫度同步墜落,老街頓時陷入寂靜,變成被人遺忘的明星,和白天判若兩地。

 

除了公雞之外,主幹道台三線也展現NEVER LET YOU SLEEP的氣勢,半山腰省道是重機族、改車族的最愛。如果上了年紀需要充足睡眠,民宿一定要當心選。




如果不幸你的民宿會聽見挾帶著重機的長嘯,可以放一些緩飄電子樂,噪音就會立刻升級成聲音藝術,這種情境下睡不著不會有積怨。


算是甘心的心境下,在民宿翻了一本北埔介紹。台灣新文化運動時期代表性攝影師之一鄧南光也是北埔人,攝影作品目前在北師美術館和同一時代的藝術家劉錦堂、賴和、倪蔣懷、陳澄波、黃土水...等共同展出中。他的作品有大量的戀鄉視角,似進而遠拍攝北埔人日常的「動」,留下還原北埔日治時期、二二八白色恐怖時期樣貌重要的線索。


鄧南光故居


這本書的序是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老師寫的。想起多年前有個記者會場合邀請他和 Nuskin 大中華區總裁姜惠琳出席,他們一見面知道同是北埔老鄉,開始用客語開心聊了起來。彭、姜,都是客家大姓。

 

那時因為一個紐西蘭奇異果行銷全球的題目,採訪過彭作奎老師。他已卸任農委會主委,不過談到國內外的農業趨勢,他完全不像古典印象的「官員」,就是一個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小孩,眼睛發著光。

 

姜惠琳的氣息就是一代女王,當時對我們投入青年有任務的旅行幫助很大,也是那時重新審視自己對直銷的刻板印象。那記者會場合還有另一個很有記憶的畫面:她的公關拿著講稿追著她問這個致詞、那個說話稿子準備好了,等等需不需要,她每一項瞄了一眼就秒回「不用」。

 

姜阿新洋樓

想起過去這些工作片段,查了之後才發現姜阿新是姜惠琳的內公。實際生活中的千金「小吉」,也就是姜惠琳的母親,不過真實性格並不是劇中虛構的女強人。姜家宣布破產家道中落後,就流離到台北租房生活,小吉那雙彈鋼琴的手,開始為人繡補學號,撐起家計。


姜惠琳父親廖運潘是金融專業,局勢所逼,當時雖然未能逆轉破產命運,卻也協助丈人做了最妥善的安排。姜阿新不再留戀的財產,就這麼一一償還給時局命運。

 

「終於散去了,北埔洋樓的陰霾,秋日天高爽。」(天高し 北埔洋楼 雨後の晴れ)

 

廖運潘花了二十餘年,寫下家族回憶錄《茶金歲月》,也是《茶金》的原型。一直到幾年前,姜家家族兄弟姐妹才有機會一起以當年100倍的價格,將抵押給銀行的洋樓買回。

 

北埔靠新竹南邊,再往南就是曾攀登過的五指山,苗栗的邊界。我們喜歡看老街、老物件,一下高鐵沿路從竹北老街走,再往竹東舊城區,再往南走省道到北埔。

 

新竹的風,是吹到骨子裡的冷。由於車子被我撞歪正進廠維修中,我們租了機車,兩位已婚人士在高架橋上當追風中年,新年新希望變成風中的承諾。


 

竹北老街

 

竹北的老,有一種東南亞式的新潮。

 

越接近竹北火車站一帶,越有東南亞風情搖滾區感,移工自成一區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節奏,飲茶、抽菸嬉鬧、我看你、你看我,突然笑出來,明明天氣很冷卻有種接近熱帶的顏色。


看到街底舊車站有點像被惡搞的「Dumpling Station」招牌,字體像是我小時候拿粉筆在黑板塗鴉的風格,很好奇這樣的都市景觀是怎麼來的。

 

 

火車站周邊是市中心早期的發展區,「歷經數十年發展,建物大多已老舊,且因都市建成區之公共設施用地取得不易,造成道路現況狹小、交通擁擠、開放空間不足等問題,都市機能與景觀亟待改善。」從民國90年,這個地方就陸續有零星都更計畫,在104年的計畫中,未來(115年)發展設定為舊城商業核心。

 

實際上... 看不太出來有開始都更的痕跡。可能是為了要留下都市紋理,計畫走得很緩慢,畢竟那麼急著推翻過去是負心漢才做的事。

 

 

竹北天主堂

 

1953 年,一批西班牙耶穌會士被共產黨驅離安徽省蕪湖教區,指派到台灣竹北地區傳教。他們在新埔一家舊製茶工廠建立臨時住所,同時由鮑銳敏神父回祖國西班牙募集資金,作為建造教堂和傳福經費。


1910-2010 鮑銳敏 (Fr. Luis Remigio Bolumburu, S.J.) 神父

 

竹北天主堂興建至今歷時逾一甲子,修士所設計監造的哥德式兩層樓建築,以洗石子作為牆面外觀,素麗實用;一階階對稱醒目的階梯通往二樓聖堂,一樓則作幼稚園、圖書室和兒童活動室使用。

 

早期台灣社會生活清苦,教會每逢歲末舉辦彌撒,發放牛奶、麵粉等民生物資,成為當地年老鄉親的溫馨回憶。

 

我們騎著機車在教堂外的路橋下冷繞了一圈。在地景方位上,它的入口在陸橋中段的橋下,第一次導航很容易錯過。很可惜教堂景觀被中正東路陸橋「攔腰斬」,鄰近車流在這橫著的風水血光上簌簌穿梭,教堂外圍裸露著惶惶驚恐的喧囂。當下想起了2016年台北忠孝橋引道拆除,北門終於能重見天日的開闊樣貌。

 

遠望教堂被橋遮蔽的景觀(左)進入天主堂,洗石子外觀散發的懷舊鎮定感(右)

 

但也很神奇,我們一走進教堂腹地後,整個磁場像是走進了一個過門,像是有個瑜珈APP讓一切都沉靜了下來。

 

 

獅山古剎,台灣十二勝景之一

 

每到一個景點,一定要登一座山。這有助於將方圓內的地形和行政區看得更仔細。

 

獅頭山橫躺在新竹和苗栗的邊界,是台灣小百岳之一。綜合了北部中和烘爐地 ft. 觀音山硬漢嶺的特色,因屬於「參山國家風景區」,是著名寺廟聖地,沿路禪意濃厚。

 

主要為砂岩和頁岩的交互層,此地形的特色為容易產生斷崖與岩洞,景觀CP值超高。

 

獅頭山地區內步道縱橫,是先民來往苗栗與南庄之間的要道。 從日據時代初期,佛教僧侶就利用獅頭山現成的天然岩壁洞穴興建寺廟。最早的獅巖洞(元光寺),建於明治28年(1895年)。在這之後,勸化堂、梵音寺 、輔天宮、開善寺陸續興建,寺廟的建築風格,既維持中國傳統,也受當時流行的西洋建築風潮影響, 使得獅頭山的寺廟建築呈現中西合壁的多元面貌,在1927年獲選台灣十二勝景之一。

 

 

這一趟看到了難忘的登山奇景之一。在元光寺前方有一個大展望,一位和尚就面對著這片景觀念著經,一手佛珠,一手按著計數器,對著我們微笑點頭的那一刻,我和室友有點呆住。


他和電影《輕鬆+愉快》裡的和尚外貌有98%相似度,一位甩不開的詐騙男子。一邊自己加台詞,一邊因為腦補產生的恐懼越走越快,無奈前方不太像人該走的死路,想往回走時一看,和尚竟然不見了。

 

《輕鬆+愉快》電影劇照(左)和元光寺前和尚背影(右)

 

站在這展望前,遠方的石子溪在暮靄天色下朦朧發亮。我們站在這裡好一陣子,像是吸進了一年份的天地精華。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一部用聽覺「看」的電影:Memoria

這場電影觀看的經驗,很像學生時代讀意識流小說的放空感,處處是 Virginia Woolf 的影子。它自然無法用傳統劇情架構去期待,最好的方式是不帶成見進入主角的當下,感知收穫會更豐富。

 

劇情很簡單,完全沒有暴雷疑慮:在麥德林的英國植物學家 Jessica (Tilda Swinton) 前往波哥大探望患神秘疾病而住院的妹妹。一天晚上,睡夢中的 Jessica 被一聲震耳巨響驚醒,這神秘又強烈的聲音不時出現,且只有她自己聽得見,Jessica 開始了一連串「找聲音」的旅行路線。



這是一部需用聽覺去的電影,所有線索都只有開放式結論,是我很喜歡的佈局。聲音的本質幽微無形、隨著環境介質變異,遊走現實與虛幻間,因此這條追逐聲音的旅行路線必然處於半開放狀態,如同 Tilda Swinton 訪談中說這一次和泰國導演阿比查邦的合作沒有固定劇本,也不像是「演出」,她是根據種種環境聲音狀態做出一系列蜉蝣介質的互動。Tilda Swinton 是 Jessica 這個角色的絕佳人選,從她演出的《美麗佳人奧蘭朵》(改編自 Virginia Woolf   穿越三百年的性別跨越史詩),就能感受她詮釋生命流動的能力。


電影不以「幻聽者」指涉 Jessica,「聽見不存在於現實生活的聲音」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只要能睡覺、能作夢,多少會在夢中聽到聲音,而它確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不管是夢境,或所謂醒著時候的幻聽,都是從人的主體產生的知覺,在意識的不同層面流露出來。清醒時刻,邏輯世界傾向將這種察覺/體驗象徵的能力,解釋為一種精神疾病或巫術,而這在 Memoria 的世界中再正常不過,如同 Hernán 躺在地上死亡般的睡了三分鐘,Jessica 稀鬆平常地問「死的感覺如何?」

 

也是通過這樣的體驗象徵,導演得以用夢境般合理的方式挖掘哥倫比亞的血腥歷史、人民的恐懼與生活創傷,觀眾通過 Jessica 的內省足跡和「天線」能力,逐步建立一種較超脫的觀看方式。


Virginia Woolf 的短文 "Street Haunting" 寫的也是這種超脫的遊走冒險,Narrator 鬼魂般以各種視角觀看習以為常的倫敦街頭,Woolf 用門/殼生蠔般的大眼象徵人的肉身限制與身經歷練後的超脫觀看 

 “But when the door shuts on us, all that vanishes. The shell–like covering which our souls have excreted to house themselves, to make for themselves a shape distinct from others, is broken, and there is left of all these wrinkles and roughnesses a central oyster of perceptiveness, an enormous eye.”

這樣的超脫觀看,在 Memoria 以大量靜止長鏡頭營造「看聲音」的慢節奏。有時長鏡頭落在 Jessica 的表情與動作,便產生和她一起「找聲音」的驅力。有時聲音看著看著會睡著,對導演來說也不失為是一種後設反應。

電影中最後設,也是我最喜歡的片段,是 Jessica 在錄音室中和錄音師來回校正,試圖製造那聲巨響。幽微的聲音看似能被音波圖像化,但始終差了那麼一點。可以想像導演就是這樣和音效師反覆討論這聲重要的巨響,以及就算視覺化了,它就是要這樣差一點。「來自地心的聲音」還是要保持神秘的象徵功能,與其用聲波示意,不如以未知飛碟設下的結界來的貼切。

 

原本很想在電影中聽到錄音師在耳機中播放的地心巨響 remix 版,不過對導演來說這種詮釋可能是太世俗,或是根本沒有必要。Memoria 片長很長,但意境洗鍊,只有寧靜和聲音,沒有多餘的廢話。

 

還有滿滿 Tilda Swinton 尚可」español,我不斷複習腦中鱉腳西語,同時印證在異國的口吃狀態,有助於進入語言結構外的超然經驗。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淘汰筆記本

1.    直線七秒

 

那年老爸很好心借我他的機車,順道載我一程去考重型照。第一關本人就被驅逐出場。壓線警鈴分貝有多大,羞辱指數就有多高,後面排一堆人看著我把機車用力推離。

 

和老爸在入口會合同時,眼角瞄到下一位參賽者毫無障礙七秒穩穩等速通過。我心想太扯了,這種情境除非對外道路只有一條田埂吧,是要選拔鄉間聖戰士嗎。

 

我爸一邊偷笑帶著憐憫的眼神,大概是在說:「哀優我女兒怎麼那麼喊慢~」這類眼神的 REMIX 我當然是看過無數次,比方說國高中數學越補越低分、第一次煮麵煮成餿水。儘管如此,補習費他還是照給,噴也照吃。

 

如果要再借一次車含接送服務,他當然也OK啦。

 

不過我實在不想再吞七秒之辱。

 

趁另外一段疫情空檔去考了汽車駕照,像發現新大陸一樣。

 

這經驗正如安娜琪舞蹈劇場《Second Body》說的:「駕駛汽車其實就像我們得心應手的站立、移動或奔跑一樣,透過知識、觀念及經驗的累積,最後變成一種無須思考的反射行為。」

 

車輛就是身體的延伸,駕駛儼然成為重新探索身體的過程。我還是會擦撞到600萬的賓士、煞車踩成油門、過度自信出停車場閘門結果貓到黃管子,為探索付出代價後,調整第二身體使用方式。

 

圖片來源/ 安娜琪舞蹈劇場《Second Body

 

2.  訪問

 

人性使然,多數受訪者在訪問過程中會為了形象撒謊。

 

盡責的訪問者必須做好各種心理設想,研究對方付出過什麼、被報導(或誤會)過什麼,推想他此刻在意些什麼,開頭先給幾個他憋了很久很想一吐為快的題目,對方卸下心房後,直攻更重要的問題核心。

 

這種形式算計到了中尾聲通常他們能懂,因為是建立在追求內容的真誠上,多數受訪者會為了訪問者的誠意而願意多說。

 

有段年輕時光我很仰賴這樣的採訪經驗,得到一則又一則有根的故事,讓工作有了靈魂。

 

也曾因為太投入、或觀察太入微誤踩雷區,結果都很慘。從那幾次明白「好奇」與「獵奇」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拿捏好應對 (ethics) 也是責任之一。

 

有另一種受訪者,打從一進門就防著你。從他縝密的回答、自問、再回話,就知道這是一貫的SOP,沒有要讓你再提問的意思。處在這樣時空無聊至極,唯一的樂趣就是觀察對方說謊的肢體表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訪問一位電商前輩,每講完一個段落就會重新整理他桌子上原本就很整齊的筆記本、鋼筆、鉛筆等文具。像麻將洗牌一樣,先是快速把它們移開原本的位置,最後再以同樣的速度移回原本的位置。這個動作應該是能幫助他羅織下一段體面的演講 (No dialogism at all.)

 

這樣的人總有辦法待在權力核心。政治即表演藝術,江山如何易改,只要有舞台他就是釘子戶。

  

3.  試管嬰兒

 

肚子前前後後扎了10幾根針,又塞又吃的控制性藥物,變成行走賀爾蒙。

 

挑選上好的精子與卵子,還沒植入就已經分好等級。體驗美麗新世界小說中 10% 的反烏托邦場景:現代性效率、漸漸變得模糊的生命倫理。

 



4. 面試

 

不少時候,面試官的狀態比面試者差,線索是面試官的情緒反應。

 

一直記得幾年前接案兼調養身體後,在成品生活的一次面試經驗。一走進去就嗅到熟悉的百貨緊湊節奏,聊完過去工作,她讚嘆業界都盛傳101只要周年慶出現幾位買錶千萬刷手,年終就能爽領的中產話題。

 

到中後段她問起結婚了沒、身體怎麼了、有沒有小孩、未來有沒有計畫要生這類問題。

 

這類隔壁大嬸會問的地雷題,自己當面試官的時候是盡量不問的。因為這是個人隱私,一不小心就會越界,造成極差觀感。若因為職位的強度考量,真需要知道面試者的優先序,問題也需要包裝。聊對理想生活的態度,職場以外的計劃都好得多。

 

當我表示「生小孩就隨緣,不排斥」,對方突然 tripping 激動表示「你們這些人為什麼都不生一生再出來工作?」當下第一反應是很驚訝如此政治不正確的言論,竟會在以「生活」為品牌訴求的企業面試出現,主詞還用第一人稱「複數」。代表公司在這對外面試場合,就算企業文化真的不接納孕婦...你好歹也稍微演一下。

 

很顯然坐在我對面的女士不太清楚生育是怎麼一回事,但看上去也不像天真到覺得備孕期間一切開銷就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我心想,應該就是個缺乏同理心,一心只以工作績效為上的好員工,我們應該不太適合一起工作。草草結束話題後,很自然的,她淘汰了我,我也沒想指望她。

 

想起結婚前曾有位我面試進來的組員,事後說很感激我沒有問到小孩的事,原來台灣勞動市場真的很介意這題。我坦白告訴她,壓根沒想到要問這題阿。你當下任務用心做好,工作排第幾順位、有幾個小孩我根本管不著。

 

有相近生活態度的人,最後才會走在一起當夥伴。

能做事,就來做朋友。

 

5. 八卦

愛八卦,像酗酒一樣,都是在逃避自己的問題。

It’s like in a drunken carnival of hate. People don’t know how to live and when to die.

 


王爾德預言這個族群詼諧且精準:他們在自己都沒發現的時候已被淘汰。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嘻哈癮

聽覺實在荒蕪很久,一來沒有新鮮感,再來就是鄰居半夜噪音 ft.汙水廢氣「空間政治」,使人下意識討厭太多聲音。不想練琴、不想維持禮貌社交,還有更多的不想已不想多談。


感謝臺灣社交距離,讓一切 passive aggressive 都變得十分合理,口罩戴著整張臭臉只剩額頭,遇到了眼神只要盡量渙散即可。


直到最近文化部補助的大嘻哈節目開了之後,耳洞的防禦機制終於被解除。這些年輕饒舌歌手有警察、更生人、百萬業務、台大宅男、台灣國語小說家、夜市攤販、客家少年、國中生、宮廟八家將、地下里長、新住民二代...意外勾勒出臺灣地方文化全景,從內容上看,和中國言論箝制下的單一強」很不一樣。


過去對饒舌毫無研究,最接近的一次是大學文學史中 “The Beat Generation” 美國二戰後「垮掉的一代」,Allen Ginsberg 身為一位以假亂真的精神病人兼詩人,唸著 Howl 長詩控訴時代。小眾的學生、作家、藝術家、騙徒、吸毒者形成了「披頭族」,深深影響 40-50 年代後現代主義風潮。垮掉的一代也在 60 年代轉變為「嬉皮士」,用流浪生活表達政治立場反民族主義反越戰、反傳統宗教,批判中產階級價值觀。


Allen Ginsberg / 圖片來源 pbs.org

垮掉的詩人們自由不羈的形式和 Jazz 即興互通,因此出現了「唸詞」和「吟唱」錯落的形式,這樣的特色也影響了接下來 Hiphop 和 Rap 的發展。

 

平日偶爾會和老公聽大支校長人人有功練。三級警戒前還能爬山的時候,老公車上常會 replay 大支的民主先生 / Mr. Democracy》。副歌《化作千李登輝生前的愛曲是我聽過最好的影射與改編,即使骨灰撒在玉山」的遺願在登山前聽起來有種毛骨悚然的親切。

 

《化作千風》的喜愛,是因為 2005 年第一次面對家庭成員的逝去,樹葬後在網路上漫無目的想找點心靈安慰,這首千風之歌完全救到我。短短幾句詩行,恰巧就是人在這樣的處境想聽的話,也更加確定自己泛神論態度所有的靈魂和神性,會穿梭在萬物中與我相見: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 I am the gentle autumn's rain.


相對於大支創作的社會性,節目中看到更多文學成分很高的選手。


圖片來源:黃嬉皮YellowHippy

第一名是黃嬉皮的 PiNkChAiN,看了第一場表演直覺就是拜倫式的鬼。首先他的 beat 永遠在抓不到的點,但會有自己的輕重緩急,又很準確。詞的內容在經典世俗、各種語言來回穿梭遊走,很莫名其妙卻一切有種「偏執嬉皮在人間」的合理。

 

黃嬉皮 的行為藝術像游擊式的 anti-normal 革命軍。PiNkChAiN 作品多從現象的矛盾切入,如同他自己說,吐口痰在馬桶,就能在平常大便的地方開始陰陽合和、生命起源的聯想;新專輯笨拙與激情》來自米蘭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段落靈感,「笨拙與激情」完全是今日藝術家在現實下的處境一直都在我房間》,越想找,就越找不到,其實就是不用找了,答案就在自己的房間(自我意志的世界)。


有些是經典之作的影射,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對於米蘭昆德拉說的不能承受之「輕」,PiNkChAiN 有一種大麻式的感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讓人暈眩,讓人向那個暈眩臣服,暈眩就是對於墜落的渴望,有的時候輕得不得了在夢裡有夢到過,有的時候重的不得了在路上有不爽到過。』像是致敬又帶有某種直搗經典的惡搞,讓我和室友本周就是 PiNkChAiN 週。


圖片來源 yololab.net
 

另一位是「把 17 歲那年活了 10 次」的三小湯。

 

他和 PiNkChAiN 有一個共通點,是能透徹覺察日常生活中的弔詭,在歌詞中發揮的淋漓盡致。而三小湯因為他陰鬱卻真誠的風格,讓這些覺察又更加動聽:

 

11/4

故鄉中的異鄉人 / 又過了幾盞路燈 / 看似無盡的旅程 / 陌生與熟悉 / 我是城市中的旅人

("Stranger at Home"   精神的流離失所造就心靈的孤兒,昆德拉把現代處境稱為「終極悖論」

 

靈感 是喧囂的奴隸 / 被關在 孤獨裡 / 我沿著 他留下的足跡 / 不再 感到被遺棄

(可能是 alludes to《過於喧囂的孤獨》)

 

和室友討論音樂表現形式,三小湯偏現代極簡,有大量重複但是有意義的重複,最能搭配他想表達的純粹黑暗。經文式的》最有這樣的疊加感,可以一直聽一直聽一直聽,這兩週老公狂點播 11/4,於是我也跟著抓 bass line 狂練。


PiNkChAiN 則是不用試,整個人和節拍看上去很後現代灑落拼貼,越想抓就越抓不到,只能當藝術品欣賞。

 


另外也是因為這個節目才知道母校有一個政大黑音社,聚集一堆厲害的年輕音樂人,像是 wannasleep

 

做 Beat 的時候調配好我比例 / 柔和的底蘊加阿斯匹靈

作者刻上的是 現代魯迅 / 書名 wannasleep 的狂人日記

創世紀 曠世巨作 / 創世紀 曠世巨作 / 創造時機 是曠世巨作

忘掉遲疑 我是一代巨擘


圖片來源 cool-style.com

88男是另一位印象深刻的選手,他像是浴火鳳凰裡的神獸逼波,平常看起來無害可愛的要死,battle 起來武力會巨噴的那種。我特別喜歡他對朝九晚五上班族的反思(完全是我的心聲),台大宅男變身大渣男(尿尿不洗手)的願望更是完全笑死。

 

每天公文公文公文公文公文公文 / 人生還有什麼功能功能功能功能功能

Shout out to BP機械式的動作 / 沒想過生活可以如此空洞

每天紅燈綠燈黃燈要有進度進度 / 沒時間趕辦公文所以都只能應付應付


以前其實不太愛看選秀實境節目,因為多數像 Disneyland 一樣 “The hyperreal (fake) is ‘more real than real’” 什麼實境沉浸式往往最虛假。這節目倒是很真實,聽了評論才知道是混音刻意讓 backing track 退到最後,讓選手的音色與饒舌實力不經粉飾直接呈現,唱壞或失誤將十分明顯。

 

三級警戒最享受的時光,就是和室友喝調酒聽饒舌練練琴,做點不負責任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