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1
花蓮縣卓溪鄉 | 瓦拉米古道 - 佳心路段 | 10km 4hrs | 海拔 600 - 1060m
2016 年某個忙亂的工作天,在新北市政府開完會,經過台鐵月台時心裡突然一個聲音:「我好想直接上車去花東。」
於是隔年,我真的這麼做了。選在開工日,不為什麼,只想讓自己的年度儀式感從山林開始,當作一種身心平衡機制。
第一次走上瓦拉米古道,是從佳心路段出發(10km,4小時),這是玉山系統裡相對親切的一段,但氣勢不簡單。大山的線條乾淨有力、視野一路開展,連菇婆芋都長得像巨型傘。當時我的相機完全裝不下那種壯闊。
路上巧遇在山裡工作的邱大哥,我們短暫變身成30分鐘志工,一起清除倒木、維修導覽牌。原本只是想放空,但在山裡動手的過程反而像打開了什麼,我覺得自己和山的距離又近了一點。
後來聽說這裡是台灣黑熊的出沒地,腦中立刻浮現《神鬼獵人》的片段(對,就是那場不宜闔家觀賞的熊戲),邊走邊腦補壓力也有點大……不過想著想著也就到了出口,還活著,還算圓滿。
瓦拉米在布農語裡,是「一起來」、「跟我走」的意思。日治時期因為發音像日文的「蕨」,才有了現在這個名字。
當時這裡有駐在所、醫療所、教育所,甚至還一度探勘出黃銅礦與黃鐵礦。如今山屋改建為太陽能供電,沿著拉庫拉庫溪展開的步道,也成了通往歷史與自然的入口。
溪名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沿岸長滿樟樹(Lakus)和無患子(Lahulal),因此得名。拉庫拉庫溪是布農族的生命之水,也是高身鏟頷魚等台灣特有魚種的原生棲地。
整條瓦拉米古道,是八通關越嶺道的東段起點。這條橫越中央山脈的道路,最初是日本人在殖民時期為了「理蕃」而修建的軍事警備路線,沿途設有駐在所、砲台與蕃童教育所。這些設施如今多已不在,遺址卻仍靜靜地躺在山裡。
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後,花了好些年時間修復與調查這段歷史痕跡,如今才得以走在這些線索上。瓦拉米段完工於1920年,是八通關東段的第一期工程,全長82公里,從玉里通到大水窟,一步步穿過台灣日治時代史。
有些地方,只去一次不夠。
每次走瓦拉米,都是回應那年站在台鐵月台的自己。
—
2017.05.28 - 05.30
花蓮縣卓溪鄉 | 瓦拉米古道(新康山系,玉山國家公園)| 27km 10hrs | 海拔 600 - 1060m
瓦拉米古道,我又回來了。
這次來回 27 公里,花了整整 10 小時,背著 10 公斤的裝備。山還是那座山,加碼整路大雨,玉山的氣勢簡直是氣場全開。心裡也有些重,那些平常不想面對的,在山裡都浮現出來。
第一次住山屋,原以為會有一點靈異幻想,結果根本沒空想鬼。晚上唯一的挑戰是:我要怎麼在不能洗澡的夜晚,對抗十種打呼聲入睡?(有幾種像戰鼓,有幾種像起飛前的螺旋槳)
第二次走,全程地勢平穩海拔不高,卻產生微微的幻覺:路牌在霧中不斷往下墜,沒有不舒服,像沉浸在山林大麻香氛裡。
上回念念不忘的那片橫切頁岩,這次竟然沒出現,是我記錯了?還是那只是八通關給我的幻覺?
黑熊依舊沒見到,黃猴貂也依然神隱,倒是螞蝗熱情到讓人難忘(對,就是那種潮濕山區才有的吸血系小怪獸)。這一帶溪谷濕氣重,正好成為超過一百種蕨類的天堂,難怪有人稱這裡是「蕨類的故鄉」。
晚上轉住太魯閣的天祥天主教堂,準備隔天挑戰錐麓古道。
花蓮縣秀林鄉 | 錐麓古道(中山山脈,太魯閣國家公園)| 10.3km 7hrs | 海拔 280 - 810m
錐麓古道,是百年前日本人為了「理蕃」開鑿的合歡越嶺道路的一部分。從霧社經合歡埡口,再到太魯閣,穿越整個立霧溪流域。錐麓古道沿著大理石峽谷修築,據說當年太魯閣族的壯丁是用繩子綁著腰,自峭壁垂降,在岩壁上鑿洞埋炸藥、拓出僅容人行的窄道。
當時記錄:「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
百年後再走一遍,還是會讓人背脊發涼、心跳加速。
—
太喜歡山林了。
連假如果不把自己搞得像魏晉南北朝人一樣,總覺得對不起這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