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喜劇演員坐鎮烏克蘭危機

依附俄羅斯的東歐各國,一到冬天只怕「斷氣」。東方北極熊的熊爪深深埋入歐洲的原料供應鏈,每年冬天必然發生政治拉扯,暴露能源需求供給的角力。20 多個國家,當然包括烏克蘭,數百萬人冬季的暖氣,都掌控在普丁手中。

近日烏克蘭邊界緊張,除了直接影響油價上漲加劇通膨,國際升息等民生有感連鎖效應,更製造了大國間的政治棋局。

接下來一個月值得觀察與解讀的外交文本很豐富,有中俄連橫、北約組成國的各自盤算、烏克蘭作為緩衝國 (buffer state) 的因應,如何以有創意的外交化解危機,各取所需,特別是針對普丁這位難以猜測、卻又說打必打的領導人。(可參考 葉耀元教授的國際事務學院1 北極熊與維尼熊 劍拔弩張的台海與歐盟

另外,若這回合衝突普丁估計佔不到便宜後,面對國內的廣大觀眾/民眾如何有個台階下;是否轉而讓中俄關係加溫,在西太平洋創造更大的新賽局來解決僵局,這時台海問題便可能受到連動。

這次危機始於烏克蘭和歐盟走太近,以總統為首的人民公僕黨為了轉移現下地方選舉失利的內部壓力,醞釀掃除親俄勢力(esp. 烏克蘭反對黨領袖、普丁多年好友梅德夫查克 Viktor Medvedchuk),直接造成俄國於黑海戰略地位的威脅。

很黑色幽默的一點是,這國際紛紛媒體臆測可能升級為 WWIII 的第一戰場的烏克蘭領導人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本業是一位喜劇演員。

「政治是一種表演藝術」,這在許多國家的真實情境中比較像是種譬喻,喻體和喻依間總有一段基本的光譜距離,因此看完《國際橋牌社》民眾/觀眾皆清楚認知楊烈不等於也不會是李登輝。 

在烏克蘭,這等號不折不扣實現,還是在總統大選。澤倫斯基在 2019 年當選前唯一的「政治經驗」,就是他親自製作、2015年開始播出的政治喜劇《人民公僕》,劇中他飾演一位歷史老師,因勇於針砭國家弊病、向政治寡頭開火,最後當選烏克蘭總統。

身為節目原創兼男主角的他在 2019 年 1 月 1 日宣布參選,《人民公僕》第三季在 2019 年 3 月 28 日以主角和寡頭惡勢力的鬥智獲勝後全劇終,成功利用電視台媒體力量將自己的聲量炒到最高點,他的政見發表也將表演長才發揮的淋漓盡致。


烏克蘭 2019 年 3 月 31 日舉行總統大選,澤倫斯基在 4 月 21 日第二輪選戰以 7 成得票率勝出,當選總統。

在 2019 總統選舉辯論時,對手攻擊澤連斯基這位政治小白若上台將無法與普丁抗衡,並「向俄羅斯下跪」。這時澤連斯基反應極快直接下跪,表示為戰爭中陣亡的烏克蘭士兵家屬下跪,這一行動為其贏得巨大好評,不少烏克蘭士兵紛紛落淚。 

讓「演總統」能打破第四面牆,變成「當總統」的,就是活生生存在的烏克蘭觀眾/民眾。

他們在 2014 年才完成了一場為期 93 天的廣場革命,成功阻止親俄勢力,更讓拒絕簽署歐盟政治、經濟自由貿易協定而引發內部民眾不滿、接著處理遊行不當的總統亞努科維奇 (Viktor F. Yanukovych) 垮台、逃亡俄國接受普丁的「政治庇護」。

攤開近 20 年的烏克蘭史,不得不驚訝於此國人民因厭惡腐舊政客而願意 showhand 的豪賭,和北方戰鬥民族說到做到的悍勁。

Netflix 紀錄片 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呈現最初只是和平的學生遊行,最終卻演變成一場血腥暴力革命和震撼全世界的烏克蘭民權運動。 

《人民公僕》中戲劇正義 (Poetic justice) 「惡有惡報」的喜劇套路雖然老梗,卻對普羅大眾極為管用。觀眾獲得一種觀看後的心靈出口,不需太費力內化思考即可獲得戲劇淨化。當戲劇和現實如此接近,大家發現這出口再往下走過去,還有個真的出口讓你滿足決定結局的快感,便全然陷入民粹的危險。

挾帶入戲太深的觀眾對澤倫斯基角色的投射、對政治素人的期望,他所在的人民公僕黨原本在國會中席次掛零,在 2019 年的烏克蘭選舉一舉拿下 4 成選票,成功為國會換血。

除此之外,當年烏克蘭搖滾巨星哲連斯基 (Svyatoslav Vakarchuk) 亦組成「聲音黨」。同是表演藝術人,國會未過半的澤倫斯基尋求合作,共組執政聯盟,內閣啟用不乏影視背景人員。

然而澤倫斯基實際走進總統府就任,新手上路後蓋不住的不適任跡象,以及期間在國際外交曾鬧出的風波,到今日掃蕩親俄勢力造成的邊境危機,像是《人民公僕》的大後設第四季 reality show,證實了現實是最狠辣的黑色悲喜劇。 

記得 2018 年加入悶鍋舞台劇團隊時,開演適逢台灣年底三合一選舉。偉忠哥提起當年悶鍋系列節目在電視台的結束:「因為真實世界的政治人物行為真他媽太好笑了,你根本做不贏他」記得那時在工作群組裡,時不時就有某某政治人物又做了什麼完全符合喜劇的行為,團隊就立刻要出短片來衝完售。不得不說,稍微留意素材還真的俯拾即是。

那種「處處都有笑話」的哭笑不得,就如同今日烏克蘭、甚至俄國年輕人的傻眼與絕望感,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

在美國華府發條全緊不斷加碼,德國也擬與美國合作,切斷北溪油管反制俄國,法國嘗試會面普丁拖延戰事,澤倫斯基本人則是直接呼籲西方 “Don’t create panic”「免驚啊,俄國不大可能會打。」

雖是合理的順法國調停之勢拖延緩衝,但看在為烏克蘭增兵的美國華府眼裡相當不是滋味(特別是自阿富汗撤兵後,美國對協防出兵的絕對謹慎路線),讓人對他每一句對外發言都捏一把冷汗。

此時的澤倫斯基內外交逼,如同稍早英國 PM 所說,烏克蘭危機正在最危險時刻。道路結冰後,喜劇天王可能會發現自己腳下是一個更殘酷的舞台。


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

NFT:靈光消逝又回返的年代

10 幾年前區塊鏈、加密貨幣現身時還覺得是遙遠的傳說,到兩個月前 NFT 相關新聞開始攻占全球媒體,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圖檔可以抬到超高賣價,大眾對於「僅此一件」、「擁有」、「資產」的結構與態度,似乎又產生了典範轉移代溝式的變化。


「買這個是可以幹嘛?這貨幣是誰認證?」我的親媽、同齡友人都有這類疑問,自己在了解的過程也有點像是...夢到自已和外甥子同班,試著融入另一代人類如何擁有友情,聽懂「去中心化」的語言。和本世代人一樣,他們喜歡用投票決定重要的事,班上人人都是小霸王,但背後又似乎有個誰在製造王的弔詭。


這語言的不直覺,體現在裝個狐狸錢包、儲值就弄半天,才能好好體會加密貨幣世界的邏輯和超大起伏。


理解什麼是 NFT 非同質化代幣,可以先從「同質化代幣」著手。像比特幣、以太幣這類貨幣,每一個相同面額,可以相互取代,像皮包裡的新台幣 10 元們一樣,即為「同質化代幣」。


而世界上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 NFT 非同質化代幣,它像是特別發行的紀念幣,每一個有獨一無二的序號,無法相互取代,把「獨一性」的光暈直接掛在代幣上,賦予多數人共同承認的價值。


若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趨勢真的能繼續影響接下來的20年,對於貨幣交易方式、藝術市場、品牌行銷應用,可能都會產生質化改變。


NFT 這一波聲量是從數位藝術品開始,因 NFT 的「不可竄改性」、「價值賦予」特性和數位創作的需求一拍即合。


NFT 藝術市場平台 art blocks,讓新媒體藝術有一個火熱的新舞台


藝術真品獨有的光暈,接連在機械複製、網路、社群時代不斷被民主化大量複製,廣為大眾擁有。潮流當下,物理性「僅此一件」的在場真品價值,在大眾主流的鑑賞模式選擇裡漸漸不那麼獨厚。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935《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提出攝影技術的出現首先衝擊藝術原作特定時空情境的在場形式,也是構成古典藝術作品獨一無二的「本真性」(authentic)與「靈光」(aura)現象的根源所在。當年班雅明對於藝術走向大眾的解放趨勢,持相當樂觀態度。


NFT 的出現像是再一波解放,卻又螺旋式向上返回數位藝術品的靈光。


過去我們大量製造、存放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作品,算是直接被 FB/IG 等平台收割,在中心化平台主導演算法的前提下,越是後期的內容創作者僅能考繼續端出更刺激的內容,或是加碼廣告費才有將流量變現的可能。


如今作品可以經過上鍊、綁智能合約成為獨一無二、得以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場所購入的資產。對於過去需靠線上/線下藝廊獲得曝光與交易機會的藝術家,算是一個正面的工具。


這一波解放,是重返數位真品獨一無二的「靈光價值」,只是現在這價值成份不僅僅是藝術性,更強調擁有它之後得到的「社群性」和「賦能性」,簡單來說就是對買家更實際的附加價值。


而這「靈光回返」的特性,正好也是擁有獨特性、死忠粉絲的品牌可以加強接軌Z世代(第一批數位原生族群)的機會,也直接降低了企業 IPO 的門檻。持有品牌 NFT 經由設計過的社群與賦能互動(EX 持有者皆可參與決定下一季商品主題)達到讓客人、員工、股東成為一體,持有者和發行者共同為該品牌價值抬高做努力,畢竟現在大家在同一條船上。


NFT 觸發的各種運用,也成為企業「虛實整合」的新工具。收藏卡、會員卡、入場卷、商業授權卡、證書...等等和 NFT 的結合,都讓「設計擁有」成為黏住人群的應用,也成為企業躍躍欲試的新玩具。


adidas和 Bored Ape Yacht Club、Punks Comics 和 Gmoney 合作發行,購買 NFT 可以獲得特殊實物商品,例如adidas品牌Bored Ape所穿的連帽衫和運動服,類似預購資格。



上架大漲134倍、每次交易轉手可到店換雞吃。台灣人到底有多愛吃鹹酥雞。


看似全是利多,但更多時候民主不等於真理。在錢包存了實驗金額的以太幣後,我其實也好奇觀望缺乏監管的「去中心交易」,人人實習當央行能走多遠,畢竟這樣左手交右手的抬價行為應也不受規範,最終的民主可能也不缺幾成假象。


另外,那些制定遊戲規則的中心能多透明化、全球參與下五花八門的目的與手段,在其中任何一項動能消失後,是否會造成無預警的失控、泡沫化。


品牌面的應用,也是必需衡量目標、對象、設計什麼樣的賦能、發行量與方式。更重要的還是要自問:這目標不透過 NFT,就無法達成嗎?


大年初一,台北陰雨綿綿,走春行為改為在家走來走去,順便紀錄這個月研究外甥子世代的暫時結論。



延伸閱讀:


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硬頸北埔

原本想逃離跨年人潮、煙火,選了北埔山城安靜踏入 2022。不料,我們小看了《茶金》的戲劇熱潮,北埔在疫情後旅遊人潮比疫情前更好,比平日多了六成。想看的古蹟們,包括「姜阿新洋樓」完全進不去 

北埔是全台最早,也是唯一連續兩次抗日的基地。

即使是百年後的今日還是一個連續假期,也能察覺這裡並非典型的渡假放鬆之地。空氣裡瀰漫一股結實的硬頸之氣,連公雞啼叫都是半夜12點就開始(活了40年首見),那聲嘶力竭像是教練拿著皮鞭,要選手給我爭氣點。

氣候全年宜人,北埔嶄露明亮、舒爽的山城識別CI,老街上的店家七早八早就磨拳霍霍開門做生意。

走在街上,至少有一半的當地人以客家話溝通,其中也有年輕人很自然地使用母語。 

晚上六點之後通常是完售的收店狀態,和夜間驟降的溫度同步墜落,老街頓時陷入寂靜,變成被人遺忘的明星,和白天判若兩地。

除了公雞之外,主幹道台三線也展現NEVER LET YOU SLEEP的氣勢,半山腰省道是重機族、改車族的最愛。如果上了年紀需要充足睡眠,民宿一定要當心選。


如果不幸你的民宿會聽見挾帶著重機的長嘯,可以放一些緩飄電子樂,噪音就會立刻升級成聲音藝術,這種情境下睡不著不會有積怨。

算是甘心的心境下,在民宿翻了一本北埔介紹。台灣新文化運動時期代表性攝影師之一鄧南光也是北埔人,攝影作品目前在北師美術館和同一時代的藝術家劉錦堂、賴和、倪蔣懷、陳澄波、黃土水...等共同展出中。他的作品有大量的戀鄉視角,似進而遠拍攝北埔人日常的「動」,留下還原北埔日治時期、二二八白色恐怖時期樣貌重要的線索。

鄧南光故居

這本書的序是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老師寫的。想起多年前有個記者會場合邀請他和 Nuskin 大中華區總裁姜惠琳出席,他們一見面知道同是北埔老鄉,開始用客語開心聊了起來。彭、姜,都是客家大姓。

那時因為一個紐西蘭奇異果行銷全球的題目,採訪過彭作奎老師。他已卸任農委會主委,不過談到國內外的農業趨勢,他完全不像古典印象的「官員」,就是一個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小孩,眼睛發著光。

姜惠琳的氣息就是一代女王,當時對我們投入青年有任務的旅行幫助很大,也是那時重新審視自己對直銷的刻板印象。那記者會場合還有另一個很有記憶的畫面:她的公關拿著講稿追著她問這個致詞、那個說話稿子準備好了,等等需不需要,她每一項瞄了一眼就秒回「不用」。

 

姜阿新洋樓

想起過去這些工作片段,查了之後才發現姜阿新是姜惠琳的內公。實際生活中的千金「小吉」,也就是姜惠琳的母親,不過真實性格並不是劇中虛構的女強人。姜家宣布破產家道中落後,就流離到台北租房生活,小吉那雙彈鋼琴的手,開始為人繡補學號,撐起家計。

姜惠琳父親廖運潘是金融專業,局勢所逼,當時雖然未能逆轉破產命運,卻也協助丈人做了最妥善的安排。姜阿新不再留戀的財產,就這麼一一償還給時局命運。

「終於散去了,北埔洋樓的陰霾,秋日天高爽。」(天高し 北埔洋楼 雨後の晴れ)

廖運潘花了二十餘年,寫下家族回憶錄《茶金歲月》,也是《茶金》的原型。一直到幾年前,姜家家族兄弟姐妹才有機會一起以當年100倍的價格,將抵押給銀行的洋樓買回。

北埔靠新竹南邊,再往南就是曾攀登過的五指山,苗栗的邊界。我們喜歡看老街、老物件,一下高鐵沿路從竹北老街走,再往竹東舊城區,再往南走省道到北埔。

新竹的風,是吹到骨子裡的冷。由於車子被我撞歪正進廠維修中,我們租了機車,兩位已婚人士在高架橋上當追風中年,新年新希望變成風中的承諾。

 

竹北老街

 

竹北的老,有一種東南亞式的新潮。

越接近竹北火車站一帶,越有東南亞風情搖滾區感,移工自成一區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節奏,飲茶、抽菸嬉鬧、我看你、你看我,突然笑出來,明明天氣很冷卻有種接近熱帶的顏色。

看到街底舊車站有點像被惡搞的「Dumpling Station」招牌,字體像是我小時候拿粉筆在黑板塗鴉的風格,很好奇這樣的都市景觀是怎麼來的。

火車站周邊是市中心早期的發展區,「歷經數十年發展,建物大多已老舊,且因都市建成區之公共設施用地取得不易,造成道路現況狹小、交通擁擠、開放空間不足等問題,都市機能與景觀亟待改善。」從民國90年,這個地方就陸續有零星都更計畫,在104年的計畫中,未來(115年)發展設定為舊城商業核心。

實際上... 看不太出來有開始都更的痕跡。可能是為了要留下都市紋理,計畫走得很緩慢,畢竟那麼急著推翻過去是負心漢才做的事。

 

竹北天主堂

1953 年,一批西班牙耶穌會士被共產黨驅離安徽省蕪湖教區,指派到台灣竹北地區傳教。他們在新埔一家舊製茶工廠建立臨時住所,同時由鮑銳敏神父回祖國西班牙募集資金,作為建造教堂和傳福經費。

1910-2010 鮑銳敏 (Fr. Luis Remigio Bolumburu, S.J.) 神父

 

竹北天主堂興建至今歷時逾一甲子,修士所設計監造的哥德式兩層樓建築,以洗石子作為牆面外觀,素麗實用;一階階對稱醒目的階梯通往二樓聖堂,一樓則作幼稚園、圖書室和兒童活動室使用。 

早期台灣社會生活清苦,教會每逢歲末舉辦彌撒,發放牛奶、麵粉等民生物資,成為當地年老鄉親的溫馨回憶。

我們騎著機車在教堂外的路橋下冷繞了一圈。在地景方位上,它的入口在陸橋中段的橋下,第一次導航很容易錯過。很可惜教堂景觀被中正東路陸橋「攔腰斬」,鄰近車流在這橫著的風水血光上簌簌穿梭,教堂外圍裸露著惶惶驚恐的喧囂。當下想起了2016年台北忠孝橋引道拆除,北門終於能重見天日的開闊樣貌。

遠望教堂被橋遮蔽的景觀(左)進入天主堂,洗石子外觀散發的懷舊鎮定感(右)

 

但也很神奇,我們一走進教堂腹地後,整個磁場像是走進了一個過門,像是有個瑜珈APP讓一切都沉靜了下來。


獅山古剎,台灣十二勝景之一

 

每到一個景點,一定要登一座山。這有助於將方圓內的地形和行政區看得更仔細。 

獅頭山橫躺在新竹和苗栗的邊界,是台灣小百岳之一。綜合了北部中和烘爐地 ft. 觀音山硬漢嶺的特色,因屬於「參山國家風景區」,是著名寺廟聖地,沿路禪意濃厚。

主要為砂岩和頁岩的交互層,此地形的特色為容易產生斷崖與岩洞,景觀CP值超高。

獅頭山地區內步道縱橫,是先民來往苗栗與南庄之間的要道。 從日據時代初期,佛教僧侶就利用獅頭山現成的天然岩壁洞穴興建寺廟。最早的獅巖洞(元光寺),建於明治28年(1895年)。在這之後,勸化堂、梵音寺 、輔天宮、開善寺陸續興建,寺廟的建築風格,既維持中國傳統,也受當時流行的西洋建築風潮影響, 使得獅頭山的寺廟建築呈現中西合壁的多元面貌,在1927年獲選台灣十二勝景之一。

 

這一趟看到了難忘的登山奇景之一。在元光寺前方有一個大展望,一位和尚就面對著這片景觀念著經,一手佛珠,一手按著計數器,對著我們微笑點頭的那一刻,我和室友有點呆住。

他和電影《輕鬆+愉快》裡的和尚外貌有98%相似度,一位甩不開的詐騙男子。一邊自己加台詞,一邊因為腦補產生的恐懼越走越快,無奈前方不太像人該走的死路,想往回走時一看,和尚竟然不見了。

《輕鬆+愉快》電影劇照(左)和元光寺前和尚背影(右)

 

站在這展望前,遠方的石子溪在暮靄天色下朦朧發亮。我們站在這裡好一陣子,像是吸進了一年份的天地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