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人煙罕至的直覺之境

 


進入排歌階段,像個小孩一樣忘情學習。趁這段時間,幾近貪婪地鍛鍊反應、累積資料庫。

除了聽百大 DJ 那些俐落精準的銜接,人肉音樂資料庫李大勇偶爾也會丟給我一些很狂的 set,然後問我有沒有得到什麼啟發。


像這一場 48:3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1tcUfUhR5U


日本 DJ ¥ØU$UK€ ¥UK1MAT$U,完全沒在管曲風邏輯結構。他的排法出奇不意、風格衝撞,甚至有點歪七扭八,像是在上下班時間塞爆的忠孝橋上,忽然看見一隻像在天堂般安詳飛翔的鳥;又像是阿公在台上演講時,孫子突然跑上台問一些家裡的事。


主廚和蒙古小孩說我是五星的,小孩指著天空說我頭上有一堆。


那種精神上的衝突與愉悅,證明了這些看似無關的元素,在人更高的理性與情感源頭,其實是相連的。


那些直覺之境,人煙罕至,但必須有人去找。這正是這個世界不只需要專家,更需要藝術家的原因。


但說真的,他表演激動起來的樣子,實在太像韓國瑜……沒辦法忘記他了。


——


最近另一件忙著參與的,是淡水清水巖-淡水祖師平安遶境的排練。這早早就先規劃的事,現在看來像是要為6月的下一站工作和祖師爺拜碼頭。

回到自己的頻率,世界就會追上來。一切都在冥冥安排著。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921最後的祝福:水漾森林


2021.01.25(來回單攻)

嘉義縣阿里山鄉 | 鹿屈山 - 水漾森林(阿里山脈系)| 25km 10hrs | 海拔 1680 - 2100m


位置大約就在台灣的正中央,921 地震後才形成的堰塞湖。柳杉林長期泡水而枯死,倒映在湖水與青山中,是另一種凋零的靜美,因此被稱為「水漾森林」。


15 公里抵達後起大霧,霧中出現幾隻靈性十足的烏鴉。雖無緣見到傳說中的藍綠湖面,但水墨孤寂的氛圍,在登山經驗中極為罕見。


大霧中呼喚夥伴,烏鴉竟似人聲回應,幽默中帶點超現實的靈性聯想。





這次同行帶路是含香菇的三位馬拉松高手,很好玩的一次體驗。睡醒和李大勇回想昨日的一切,實際走過一次比較了解「單攻」的全貌,雖然行為很有目的性,但整個人的體感很像在夢境:全身酸到沒知覺、便秘的不適也像一種反應現實生活的符號,偶爾看不到車尾燈的全馬選手們也像在夢裡會出現的人。



第一次走到晚上開頭燈,這種儀式環境很適合和逝去的寵物說話。抬頭仰望樹的剪影,突然有一個角落像動畫一樣換到下一個影格。這是登山第三次出現幻覺,一點都不驚悚,還有點可愛。



下山吃到很有活力的甕仔雞,滿肚子的有機物終於卸貨。高鐵上還遇到前一個小時前在討論的阿拉斯,就坐在正後方,總結為一種登山後的超自然力量。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八通關的美麗幻覺:瓦拉米古道

2017.02.01 

花蓮縣卓溪鄉 | 瓦拉米古道 - 佳心路段 | 10km 4hrs  | 海拔 600 - 1060m

2016 年某個忙亂的工作天,在新北市政府開完會,經過台鐵月台時心裡突然一個聲音:「我好想直接上車去花東。」

於是隔年,我真的這麼做了。選在開工日,不為什麼,只想讓自己的年度儀式感從山林開始,當作一種身心平衡機制。

第一次走上瓦拉米古道,是從佳心路段出發(10km,4小時),這是玉山系統裡相對親切的一段,但氣勢不簡單。大山的線條乾淨有力、視野一路開展,連菇婆芋都長得像巨型傘。當時我的相機完全裝不下那種壯闊。

路上巧遇在山裡工作的邱大哥,我們短暫變身成30分鐘志工,一起清除倒木、維修導覽牌。原本只是想放空,但在山裡動手的過程反而像打開了什麼,我覺得自己和山的距離又近了一點。

後來聽說這裡是台灣黑熊的出沒地,腦中立刻浮現《神鬼獵人》的片段(對,就是那場不宜闔家觀賞的熊戲),邊走邊腦補壓力也有點大……不過想著想著也就到了出口,還活著,還算圓滿。

瓦拉米在布農語裡,是「一起來」、「跟我走」的意思。日治時期因為發音像日文的「蕨」,才有了現在這個名字。

當時這裡有駐在所、醫療所、教育所,甚至還一度探勘出黃銅礦與黃鐵礦。如今山屋改建為太陽能供電,沿著拉庫拉庫溪展開的步道,也成了通往歷史與自然的入口。

溪名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沿岸長滿樟樹(Lakus)和無患子(Lahulal),因此得名。拉庫拉庫溪是布農族的生命之水,也是高身鏟頷魚等台灣特有魚種的原生棲地。

整條瓦拉米古道,是八通關越嶺道的東段起點。這條橫越中央山脈的道路,最初是日本人在殖民時期為了「理蕃」而修建的軍事警備路線,沿途設有駐在所、砲台與蕃童教育所。這些設施如今多已不在,遺址卻仍靜靜地躺在山裡。

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後,花了好些年時間修復與調查這段歷史痕跡,如今才得以走在這些線索上。瓦拉米段完工於1920年,是八通關東段的第一期工程,全長82公里,從玉里通到大水窟,一步步穿過台灣日治時代史。

有些地方,只去一次不夠。
每次走瓦拉米,都是回應那年站在台鐵月台的自己。

2017.05.28 - 05.30

花蓮縣卓溪鄉 | 瓦拉米古道(新康山系,玉山國家公園)| 27km 10hrs  | 海拔 600 - 1060m

瓦拉米古道,我又回來了。
這次來回 27 公里,花了整整 10 小時,背著 10 公斤的裝備。山還是那座山,加碼整路大雨,玉山的氣勢簡直是氣場全開。心裡也有些重,那些平常不想面對的,在山裡都浮現出來。

第一次住山屋,原以為會有一點靈異幻想,結果根本沒空想鬼。晚上唯一的挑戰是:我要怎麼在不能洗澡的夜晚,對抗十種打呼聲入睡?(有幾種像戰鼓,有幾種像起飛前的螺旋槳)

第二次走,全程地勢平穩海拔不高,卻產生微微的幻覺:路牌在霧中不斷往下墜,沒有不舒服,像沉浸在山林大麻香氛裡。

上回念念不忘的那片橫切頁岩,這次竟然沒出現,是我記錯了?還是那只是八通關給我的幻覺?

黑熊依舊沒見到,黃猴貂也依然神隱,倒是螞蝗熱情到讓人難忘(對,就是那種潮濕山區才有的吸血系小怪獸)。這一帶溪谷濕氣重,正好成為超過一百種蕨類的天堂,難怪有人稱這裡是「蕨類的故鄉」。

晚上轉住太魯閣的天祥天主教堂,準備隔天挑戰錐麓古道。


花蓮縣秀林鄉 | 錐麓古道(中山山脈,太魯閣國家公園)| 10.3km 7hrs  | 海拔 280 - 810m

錐麓古道,是百年前日本人為了「理蕃」開鑿的合歡越嶺道路的一部分。從霧社經合歡埡口,再到太魯閣,穿越整個立霧溪流域。錐麓古道沿著大理石峽谷修築,據說當年太魯閣族的壯丁是用繩子綁著腰,自峭壁垂降,在岩壁上鑿洞埋炸藥、拓出僅容人行的窄道。

當時記錄:「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
百年後再走一遍,還是會讓人背脊發涼、心跳加速。

太喜歡山林了。
連假如果不把自己搞得像魏晉南北朝人一樣,總覺得對不起這段時光。